Shuning's Blog

微笑、靜默、祈禱、愛—許書寧的分享部落格

「世界的珍饈」與「認識」

蘆屋天主堂的「世界的珍饈」活動~美國篇

為了慶祝聖堂被認定為「蘆屋市景觀重要建築」
以及新活動中心的落成紀念
蘆屋天主堂舉辦了一連串相關活動
其中包括「世界的珍饈」

「世界的珍饈」由名廚本山尚義先生主辦
聯合堂區的外國籍教友
每季舉辦一回美食與文化饗宴
帶領參加者享用異國午宴進而深度認識其歷史文化

第一回是「美國南部~Gumbo篇」
希頓夫婦用投影片介紹美國歷史和種族演變
本山主廚則推出熱騰騰的Gumbo(秋葵雞肉濃湯)蓋飯、卡郡風味炸蝦球、奶油檸檬派
堂區教友捲袖幫忙
有人準備場地排列桌椅設置音響
有人刷鍋洗疊炊飯擺盤
有人剪票領位回收問卷
有人接待送餐清理善後
共度忙碌卻充實飽足的主日午間時光

Gumbo(秋葵雞肉濃湯)蓋飯

卡郡風味炸蝦球

奶油檸檬派

本山先生原是法國餐廳的主廚
為了充實自己的味覺而辭去工作
隻身闖蕩三十餘國體驗學習當地的料理食材與生活
回到日本後開始了自己的餐廳
曾經推出「兩年品嘗150道菜」的接力活動
廣受好評
為了與更多的人分享無國界的飲食體驗
他毅然結束小眾餐廳營業
現在投身於製造販賣「世界珍饈」系列鋁箔包與國際支援運動

本山先生分享自身體驗時
有一段話很叫我感動

「剛回國時,我本來只想推出異國料理,讓日本人嚐嚐來自不同國家的風味餐。
然而,當我在廚房準備料理時,心中浮現的卻是一張接著一張的『臉』。
那些我曾經踩過的土地、談笑過的朋友、體驗過的生活、獨特的氣候歷史文化…
其實都隱藏在每一道菜的背景中。
於是,我恍然大悟。不能只將視線侷限在眼前的料理上,卻該讓盤中菜成為更深層認識的引子。
藉著『吃』這個實際的動作,為客人穿針引線,進而認知異國文化的同與不同。
我相信,這些小小的「認識」,將是構建真正和平的一磚一瓦。」

正在指導擺盤的本山主廚

這段時日
我正在閱讀「天正遣歐少年使節」的相關史料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是四百多年前第一批訪歐的日本使節團
四個在戰國時代努力求生存的年輕孩子
被選派為前往羅馬謁見教宗的大使
他們搭乘帆船南繞好望角赴歐
花了整整八年時間往返
其中一個男孩伊東因著旅程刷新了眼界
勇敢承認自己的認知錯誤
留下一段很美的紀錄:

「從前,我以為皮膚白皙的人生來高貴,膚色黯淡的人則是生來為奴的卑賤存在。
現在,我知道自己錯了。人的膚色之所以不同,原是為了順應當地的風土性質。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土地、也有各種各樣的氣候。因此,人的膚色也跟著各種各樣。
膚色與身分並沒有關係。
以外表判斷他人、或將本國習慣硬套在別人身上藉以論斷是非,是錯誤的行為。」

旅行
催迫著旅人成長
承認自己的不足
知道自己的「不知道」

下一回「世界的珍饈」預計於九月舉辦
本山主廚與我將共同推出「台灣篇」
多麼期待!

「天正遣歐少年使節像」(攝於長崎大村)

 

 

 

 

 

 

 

 

 

 

 

 

17 六月, 2019 Posted by | 長崎, 親愛的朋友們, 家書, 快樂的每一天, 愛看書, 旅行, 日本, 主內家書 | 2 則迴響

S君的十字架

主日彌撒開始前
S君被用輪椅推了進來
我湊上前去招呼
大吃一驚
因為他竟像忽然「蒼老」了二十歲一般

S君是堂區的「老教友」
自幼因小兒麻痺而行動不便
語言心智上也受障礙所苦
他的父母兄長都過世了
留下他孤伶伶一人
長住在蘆屋近郊的看護中心

S君喜歡上教堂
只要身體狀況許可
每月一次聘請特約看護計程車前來參加彌撒
從前的他是愛熱鬧的
我總感覺他像一個被困在凍齡老體內的少年
眼神閃閃發光
帶著小孩子般的任性

昨天的S君看起來卻徹底地衰老
老得就如同他的實際年齡
反應不如從前
張口想說話卻發不出聲音
身體願意回應卻跟不上大腦發出的指令

我撫摸著他的手與肩
告訴他我就坐在正後方
那手上幾乎沒有脂肪
隔著衣服碰觸到的肩膀就像一層裹著骨架的老皮

彌撒的時候
只要遇上熟悉的祈禱或聖歌
特別是聖母歌
S君會忽然發出很大的聲音
斷斷續續地唱和並手舞足蹈
就像嬰孩踢著小腳
他也在輪椅上掙扎揮舞著萎縮的肢體

他的腳邊放著一只斜紋布袋子
仔細看才知道是連接尿導管的容器
尿導管日夜折磨著那可憐的軀體
院方不得不給他增加止痛藥的劑量
藥物的副作用卻帶來更多的苦痛
好似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彌撒結束後
S君看來實在不舒服
遂給他叫了救護車
我半跪在輪椅旁陪伴等待
一手摟著他的肩
另一手掏出玫瑰念珠說:「我們一邊祈禱一邊等吧。」

祈禱時
S君多半低著頭皺著臉
有時則忽然抬起頭來望著我
我對他微笑
口中的禱文不停

從那臉上的表情
我讀不出S君心內的所思所想所感
透過從手臂傳來的體溫
卻可以感受到他至少是平穩而不激動的

S君的衣服上稍微沾著食物的碎屑
大體上說來是乾淨的
他身上並沒有氣味
就連我靠得那樣近也聞不著
對於一個半身不遂長期居住於療養中心的人而言
那是個了不起的狀態

救護車來了
醫護人員費了好大一番功夫
才弄清楚圍繞在旁的沒有一人是S君的「親屬」
顯得極為困惑

輪島先生陪著上了救護車
S君躺在擔架床上
拼命抬起頭來向外探視
他的臉看起來既蒼白又衰老

救護車發出尖銳的嘶吼聲
旋轉著紅燈離開了

S君的體溫卻留在我的手上
好似久久不散的殘像
哀哀哭訴著說不出口的悲傷

 

 

 

 

 

 

 

 

 

 

20 五月, 2019 Posted by | 親愛的朋友們, 四季, 家書, 日本, 主內家書 | 1 則迴響

綠手指或黑手指

黃金週連假
在東京工作的好朋友勻苹來大阪「放鬆」
我隨著她當了幾天觀光客
擠在人群中得到許多新鮮體驗
也聊了許多心有戚戚焉的話題

勻苹提到工作上「日式英文」的困擾
日本習慣將外來語用「片假名」逐音標註
也有許多獨自創造出來的語法
因此經常營造出奇妙的雞同鴨講狀況:
外國人將英文單字發得太標準,日本人聽不懂
日本人很用力地用「片假名」講外文,外國人聽不懂
以至於雙方都感到委屈
明明是個簡單的單字
怎麼能兩邊講得霧颯颯?

有一次勻苹想在簡報中說明「綠手指」
(green fingers,指的是園藝愛好者)
卻發現聽眾一臉茫然
結束後紛紛來問她剛才說的「綠色的手」到底是啥意思

我聽得哈哈大笑
想起從前在倫敦的星巴克工作時
也常打包店裡用過的咖啡渣置於門外的藤籃裡
貼上一張大大的標籤寫著:「免費!送給綠手指們!請自行取用!」
因為咖啡渣是很棒的天然肥料
而英國人多數喜好園藝
因此總是供不應求

勻苹回東京後
我遂由「觀光客模式」重返每日生活
在越削越短的鉛筆、漸漸沒了稜角的橡皮擦、沾水筆與黑墨白墨之間
接連趕了幾張圖稿
告一段落後攤在椅背上休息
忽地瞥見自己的手指
不知何時竟已沾染了處處黑墨
尤其是墨水筆桿按壓的關節處
不僅被押出弧形凹陷還黑得一蹋糊塗

看著自己的「黑手指」
又想起前天跟勻苹聊到的「綠手指」
不覺有趣

沾水筆的筆尖鈍了
換上一片新的日光牌G-pen筆尖
用舊了的筆尖尚有其用途
遂一併存放在抽屜裡的小玻璃藥瓶中

小小的玻璃藥瓶承載歷史
住著許多出身英國及日本的舊筆尖
有些禿了
有些鏽了
有些岔了
有些彎了
大部分都沾染著積年累月的黑墨

其中有片英國製的筆尖
竟真的打造成一隻右手的模樣
用它書寫繪畫時
「黑手指」與「黑手指」合作無間
名符其實
真真有意思

 

 

 

 

 

 

 

 

 

 

 

 

6 五月, 2019 Posted by | 親愛的朋友們, 四季, 天馬行空, 家書, 我的作品, 日本 | 1 則迴響

殘缺

四旬期開始的那一天
我在長崎諫早的湯江天主堂
參加了聖灰星期三的彌撒

湯江天主堂附屬於「聖方濟園」養老院
由駐院方濟會士照管
參加彌撒的會眾屬性相當極端
只有需要照顧的長輩以及照顧長輩的青年
再無其他年齡層

禮儀進行時不時有人出入
一位老修士在「讀經二」時才被人用輪椅推入
最前排的弟兄見他來到
趕忙把堆在長椅上的歌本挪往左側,讓出右側空位
老修士猶疑了一下
卻叫人把自己推到左側
弟兄於是又忙著把剛剛移動的歌本再移回右側,讓出左側空位
可惜的是
老修士挑選了半天
最後竟然決定坐在完全不相干的空位上
枉費了那位弟兄大費周章的「乾坤大挪移」

彌撒中有很多聲音
老年人沉重的呼吸聲
物品互相撞擊的響聲
衣服摩擦時的沙沙聲
更多的是從顫抖唇間有意無意流洩出來的嗚嗚聲
好似呻吟
又像費力的掙扎

那些聲音叫我明白
長輩們正走在人生旅途的最後階段
他們非常賣力地活
掙扎著活
死命地活
那是他們生命的響聲

領聖體時
見到年輕的看護手持半透明的飲水小壺和布巾
神父一旦將聖體送入老先生老太太口中
看護隨即上前飲之
好似餵食雀鳥
那飲水壺的形狀有點像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丁神燈
清水沿著細長的壺嘴被送入長輩口中後
看護順手用布巾拭淨
一注一拭
整串動作在無聲中進行
流暢且自然
叫我嘆為觀止

前方的老修士不知想起甚麼
靠到身旁弟兄的耳邊說話
只不過他的聽力似乎退化
無法分辨自己的音量
遂用整座聖堂聽得一清二楚的「耳語聲」
交代了某些原本該是私密的事

彌撒結束後
我請求小崎登明修士讓我拍攝他繫在腰間的念珠
因為這兩年我正在繪製聖國柏傳記
而老照片上的念珠形狀總是模糊不清

修士很慷慨地說:「舊念珠,我有很多。妳不如就挑一條想要的回去吧。」
遂要我取下置於書架頂端的六角形餅乾盒
鐵盒沉甸甸的
打開來後裡面淨是糾纏不清的玫瑰念珠
我們費了一些時間
才解開那些全攪成一團的串珠

「有喜歡的,就拿去吧!」

我挑了一串小崎修士配戴多年的舊念珠
橢圓形的黑珠串連成聖母喜樂的七端花冠經
古老而堅實的鎖鏈上
綁著兩組細鐵絲折成的簡易掛鉤
磨痕斑斑的十字架上已不見苦像
只剩下頂端的「INRI」金屬牌
以及被牢牢釘在架上的耶穌右掌

「妳確定要那條嗎?」修士問
我堅定地點頭
將念珠緊緊揣在懷中

老實說
念珠的殘破反而叫我喜歡
比起毫無殘缺、嶄新無瑕的更好

因為
那是時間的刻痕
是祈禱的軌跡
也是我應當承繼的信仰人生

 

 

 

 

 

 

 

 

 

 

8 四月, 2019 Posted by | 聖國柏, 長崎, 親愛的朋友們, 四季, 家書, 旅行, 日本, 主內家書 | 2 則迴響

回憶,三毛

母親與三毛

如果三毛還在
今天是她的76歲生日

1988年夏天
母親與三毛造訪印度喀什米爾
那是一趟奇妙的旅程
旅途中
三毛不知為何嚴肅地告訴她:
「玉梅,世界上有一本書妳一定要讀。那本書就是聖經。」

那個時候
我們家還沒有人認識信仰

返家後
母親與三毛魚雁往返
家中還留著她寄來的信
三毛的手寫字排列工整
字體卻是斜斜的
很像一排被風望右吹著的楊柳樹

三毛的字跡

三毛的書
我最喜歡《鬧學記》與《我的寶貝》
許多章節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那些透明柔軟的文字
是我兒時極重要的啟蒙老師

有一回
母親將我平時的塗鴉寄給三毛
她打電話來說要和我說話
我很是緊張
因為從來不曾和「書裡面的人」講過話

她在那通電話中究竟說了甚麼?
我完全記不得了
唯一留下的印象是她的聲音很好聽
輕輕的,軟軟的
好像綁在風上的小鈴鐺

三毛告訴母親:「如果我是妳,我一定會把這孩子送到國外去念書。」
母親苦笑
家中哪裡負擔得起女兒們留學的費用?

後來
父母畢竟還是四處貸款
將我這個風箏送離了家
我盡情翱翔
身上卻繫著一條幾乎看不見的絲線
每次風吹草動
就將遙遙彼端的父母心拉扯得……

牽。腸。掛。肚。

 

 

 

 

 

 

 

 

 

 

26 三月, 2019 Posted by | 親愛的朋友們, 天馬行空, 家書, 心愛的台灣, 愛看書, 旅行, 今天是甚麼日子 | 1 則迴響

吉田奶奶的娃娃

彌撒時
神父宣布了今天的祈禱意向
其中有一個既熟悉又懷念的名字
Agatha吉田奶奶

吉田奶奶生前並沒有見過我
或者該說
她從未「看見」過我

見到她
是在蘆屋某家醫院的安寧病房
那是我領洗並加入聖母軍後頭一次探訪病人
跟著許多經驗豐富的前輩們
怯生生地踏入病房

那裏窗明几淨
午後的陽光灑落在光亮的木紋地板上
聖母軍團員們接連上前對吉田奶奶說話
沉睡的她毫無回應
空氣中凝結著微微顫抖的靜謐

漿洗得潔白的枕頭布上
端坐著一個20公分高的洋娃娃
娃娃的造型並不「現代」
而是約莫一個世代前流行過的典型美國鄉村風
圓滾滾的臉頰與白胖胖的四肢
身穿滾著白棉布蕾絲邊的碎花洋裝加圍裙
頭戴插滿綠葉小雛菊的寬緣草稈兒帽
帽下露出兩條綁了緞帶的粗毛線辮子

綿羊奶奶湊上前去
笑咪咪地捧起娃娃
轉了轉藏在裙下的發條
娃娃遂搖頭晃腦地唱起歌來
原來是個音樂盒!

綿羊奶奶溫柔地輕拍吉田奶奶的臉
附在她耳邊說:
「吉田桑!吉田桑!妳很漂亮!很漂亮喲!」

吉田奶奶沒有反應
娃娃則快樂地晃著腦袋奏樂

我們在病房裡念玫瑰經
唱了兩首聖歌

離開前
綿羊奶奶再次轉緊發條
讓娃娃的音樂聲緩衝離別的落差
人聲止息後
病房再度恢復平靜
節奏漸緩的娃娃軟弱地搖著頭
徒勞無功地想攪開濃霧般的空氣

在那不久後
吉田奶奶就過世了

去年七月
綿羊奶奶也走完了91年的人生旅程

今天彌撒時
忽然從神父口中聽見那熟悉的名字
記憶中的畫面躍然心中
鮮明得就像昨天剛發生過一樣

吉田奶奶沉睡的面容
綿羊奶奶的笑容身影
以及那個在吉田奶奶枕邊搖頭晃腦的音樂盒娃娃

我帶著思念
想著我們曾經有過短暫交疊的過去
懷著希望
想著她們的現在、我的未來

多麼好啊

 

 

 

 

 

 

 

 

 

 

 

 

24 三月, 2019 Posted by | 親愛的朋友們, 四季, 家書, 日本, 主內家書 | 1 則迴響

重疊的時間

兩年前送給多默修士的畫作

在長崎機場的候機室等待時
忽然接到一通電話
是駐院方濟會的小崎登明修士(多默修士)打來的

多默修士退休後住在諫早鄉間的安養院
在他的房間牆上
掛著我於兩年前造訪時留下的畫與話:
「2017年6月4日 聖神降臨主日 與多默修士的對話
身為瑪利亞之子 身為聖方濟的兄弟
在重疊的時間內 凝縮的歷史中 認真地活」

多默修士問我:
「妳寫的那句『重疊的時間』,究竟有甚麼含意?
我想把妳來訪的故事寫在部落格裡,卻怕懂錯了妳的意思。」

我告訴他
之前在他的小房間裡
我聽了多默修士的故事,也聽了國柏神父的故事
國柏神父、多默修士、和我
從前只是三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
卻因著閱讀、旅行、交談、聆聽、分享與認識
我們的人生因此有了交集
因此產生了「關係」
對我而言
那樣的聯繫就像是「重疊的時間」

多默修士很仔細地聽
透過聽筒
我可以想像他正拿著筆和一疊裁成便條的白紙片
坐在明亮窗畔的小書桌前
認真記下我所說的一字一句

與小崎登明修士、聖母的騎士修女合影(みさかえの聖ヨゼフ小聖堂)

掛斷電話前
他溫和地囑咐一路平安
並要我下次到長崎時「一定要再來啊!」

而後
猛不妨地……

他用極為堅定、完全不容討論的語氣
很大聲對我說:

「しっかり生きろ!しっかり生きろ!分かった?」
(好好活!努力活!知道嗎?)

掛斷電話後
我只覺腦袋嗡嗡作響
像被迎頭重擊
鼻腔深處發酸作苦
熱騰騰的眼淚湧了上來

多默修士
這位剛過完91歲生日、畢生追求聖國柏神父背影的小兄弟
幼年在北朝鮮失去父親
戰時於長崎因原爆失去母親
他曾在原子雲下的荒野掙扎求生
進入修道院後終生為病痛所苦……

從他口中發出、並重複了兩次的「しっかり生きろ!」
重量非同小可

進入無限的永生之前
在這有限的人生旅程中
我究竟還有多少次機會見到這位長輩
與他談話
聽他說話
讓彼此「重疊的時間」成為生命的養分
繼續支持自己更堅定地往前走?

人與人的相遇
多麼美好

「しっかり生きろ!しっかり生きろ!」

好好的活
認真的活
是多默修士送給我的臨別贈言

言語的重量
正好是生命的重量

不多也不少

 

 

 

 

 

 

 

 

 

 

 

 

15 三月, 2019 Posted by | 長崎, 親愛的朋友們, 四季, 家書, 我的作品, 旅行, 日本, 主內家書 | 1 則迴響

根獅子的白砂灣(之一)

平戶「根獅子」的白砂灣

第一次聽見「根獅子(NeShiKo)」這個奇妙的地名
是在七月底的台北

又熱又濕的夏日午後
我在約定好的咖啡館等待松尾課長和針尾小姐
過沒多久
兩人「熱騰騰」地進門
一邊掏出摺扇搧風
一邊迫不及待地灌下涼水
好不容易才「冷靜」了下來

「好熱啊!台灣真熱!」
她們異口同聲地說

松尾課長和針尾小姐是長崎縣與平戶觀光聯盟的朋友
負責海外宣傳工作
這回前來台灣香港泰國等地造訪旅行社
正逢我返台期間
遂找了個空檔時間相約見面

針尾小姐聽說我沒到過平戶
很是熱情地攤開地圖推薦自己的家鄉
她本身也是天主教徒
遂就著四百多年前的信仰史介紹相關景點

江戶時期的禁教高札(藏於根獅子切支丹資料館)

「我個人很喜歡這裡。」
針尾小姐指著平戶島中部的西側海灣說

我靠上前去細看
上方標註的字樣是「根獅子海水浴場」

「妳喜歡…海水浴場啊?」我不解地問

針尾小姐笑了
笑完忽又斂容正色說:
「根獅子有著一整面的白砂灘和透明度極高的翠玉色海水,多次獲選為日本最美的海水浴場。
可是,在信仰受迫害的時期,那裏也曾經是殉道者被處刑的地點。
據傳最慘烈時,鮮血曾經染紅了整面沙灘……」

我再次俯身
仔細端詳攤平於桌上的平戶地圖
地圖印得清爽乾淨
上頭盡是我唸不出口的陌生地名

然而
就在那悶熱的夏日台北午後
我忽然意識到平戶的土地下暗藏波濤洶湧的歷史
人、人生、信仰、情感與故事……
翻攪著努力掙脫沉默的束縛
大聲疾呼
反覆呼喚:

「妳,來看看吧!」

待續

 

 

 

 

 

 

 

 

 

 

 

 

 

 

13 十二月, 2018 Posted by | 2018 長崎, 親愛的朋友們, 四季, 家書, 心愛的台灣, 旅行, 日本, 主內家書 | 發表留言

木津天主堂的苦路(之四)

掛於牆上的苦路由來說明文

每個來到木津天主堂的訪客
得知牆上不造作懸掛的竟是如此珍寶
驚訝之餘
總不免好奇……

長崎浦上的永井隆博士親筆遺作
究竟怎麼會…又是如何跨越一百多公里的遙遙路程
來到平戶島上這座毫不起眼的鄉下天主堂?

1951年永井隆博士過世後
家屬將十四幅苦路畫作捐贈給浦上天主堂
當時
浦上教友搭建了一座簡陋的木造小堂
暫時取代被原子彈摧毀的主教座堂
永井博士的苦路就被掛在那座臨時小堂內
日日夜夜陪伴戰後倖存的基督徒
在痛苦中奉獻痛苦
在悲傷中仰望光明

11年後
胼手胝足的浦上百姓重建了高聳入雲的雙塔天主堂
邀請巨匠畫家中田秀和沿著聖堂彩窗上方的等高空間
繪製日本最大型的巨幅連環壁畫
生動地描繪了耶穌的十字架旅程
極為壯觀

另一方面
永井隆的手繪苦路默默的退居幕後
被存放在神父宿舍裡

浦上天主堂重建的那年
正好也是木津農民收購體育館建材
歡天喜地興建起「我們的聖堂」的同一年
兼任木津堂區的今村神父聽說永井隆的手繪苦路「功成身退」
趕緊前往浦上求得至寶
帶回剛落成的木津天主堂

就這樣
浦上的和平祈禱來到平戶島上
日日夜夜陪伴純樸的木津百姓
在貧窮中仰望基督的貧窮
在十字架下分享祂豐厚的愛情

木津天主堂教友以永井隆苦路圖片製作的書籤

離開木津天主堂前
戶村老先生指著大門口對面的山坡地說:
「下次妳該在雨季來,這一整面坡地都是內人種的紫陽花!開起來好漂亮啊!」

戶村老太太前不久因病過世
留給人生伴侶滿滿的回憶和年復一年的期盼……

戶村老先生搔搔頭
站在大門邊目送我們走向停車場
又喃喃重複了一次:
「以前只要有訪客來,我們總會蒸些番薯塊迎接。今天啥也沒準備…」

然後
他忽然想起般地眼神發亮
快步走向自己的電動代步車
俯身在置物籃中掏了半晌
挖出三顆橘子來:「噯!要不要吃蜜柑啊!」

針尾小姐連忙搖手:「唉呀!那怎麼好意思?不用了不用了!」

我卻高興地小跑步迎上前去
很「好意思」地大聲說:「要!」

戶村老先生見到自己終究還是「招待」了來客
很是開心
我得到那三顆帶著老先生手掌溫度的蜜柑
更是開心

木津天主堂、戶村老先生,和針尾小姐

車子漸漸駛離木津天主堂與永井隆的苦路
也漸漸駛離戶村老先生與他「內人」的紫陽花田
我趴在窗上看著戶村老先生越變越小
三顆蜜柑沉甸甸地壓在膝上
暖意直竄上身
叫我眼角發燙

「這裡真好。永井隆的苦路在這裡,最好!」
我語無倫次地試圖對針尾小姐表達胸中的感動

怎麼說好呢?
我以為
恐怕再沒有比木津天主堂更適合懸掛永井隆苦路的地方了吧

那裏沒有華麗
那裏沒有壯觀
沒有裝飾沒有彩窗
沒有高塔沒有管風琴
沒有官網也沒有便捷的交通
甚至連本堂神父也沒有

那座「不像聖堂」的樸實聖堂所懷抱的
只有十架上基督的貧窮

而那正是永井隆博士在人生末刻
藉著顫抖的畫筆謳歌讚頌的「富裕的貧窮」

(完)

 

 

 

 

 

 

 

 

 

 

 

 

 

 

30 十一月, 2018 Posted by | 2018 長崎, 親愛的朋友們, 四季, 家書, 旅行, 日本, 永井隆, 主內家書 | 1 則迴響

初訪平戶

坂道、寺廟、與天主堂~平戶的原風景

那一天
在福岡機場揮別朝聖團後
獨自搭乘18:22的長途巴士前往佐世保
準備再換電車直奔平戶

規劃旅程時
觀光協會的針尾小姐十分記掛
對於平戶的交通不便很感抱歉
直說要安排人接送
我倒不以搭乘大眾運輸為苦
遂心領了她的好意

事實證明
那段旅程獨具韻味

巴士有些誤點
卻還是趕上了20:28往田平平戶口的電車
佐世保車站前有幾個年輕孩子借酒喧囂
製造出很刻意的噪音
然後因著受人矚目而自鳴得意
言行舉止中透漏著青春的傻氣

「松浦鐵道」是極為純樸的本地路線
沒有驗票閘口
也不見電子螢光顯示板
我抵達時售票口早已結束營業
自動售票機竟也跟著打烊
月台上停著一部僅有單節車廂的老式電車
中規中矩的形狀與顏色皆像極了未切的吐司麵包
車頭上方寫著開往「松浦」
料想應是我要搭乘的那班車

上了車
拿出IC卡車票
在車門邊的感應機上揮舞了半天
毫無動靜
看來是不接受這種全國共通型的車票
Local得很是徹底
只好抽了紙捲的乘車號碼票
待下車時付現

「請問,這班車有停『田平平戶口』站嗎?」

車上乘客寥寥無幾
為了保險起見
還是問了一位清秀的女學生
她也不太明白
答答答地立即起身跑下車
瞇著眼代我查看貼在月台邊上那張印得密密麻麻的時刻表
對照了老半天
又笑盈盈地回到車上跟我點頭:「有停哟!」
多麼令人感動的親切

群鴉漫飛的平戶城

車行
夜色漸深

21:04
電車停靠在「真申」站
一路行來共經過28個本地小車站
所有站名都陌生拗口

隨著敞開的車門
竄入一波夜晚的冷空氣
沁涼若水
卻帶著一股泥土與野生植物的新鮮香氣
窗外的夜色濃得好似一團化不開的墨
暗得徹底
好久沒見到這種不摻任何雜質的黑夜了
想是鄉間無光害
夜即是夜
按部就班地踏循天主創造的秩序

夜色的純淨讓我驚覺
自己不知何時竟已習慣於有光害的夜晚
帶著淡灰與淡藍的微亮夜色
已成了我生活中的「常態」
再不感覺其「不自然」
或許堪稱都會人的悲哀

21:48
抵達「田平平戶口」站
小小的小小的木頭車站
同樣沒閘口沒職員沒聲響
候車室裡貼著幾張樸實的手寫公告
刷了白漆的板壁上貼著一幅告示寫著「日本最西端的車站」
還親切地標明了經緯度:「東經129度35分 北緯33度21分」

鐵路已達日本最西
我卻還得更往西行
跨過一道海進入平戶島

車站前很幸運地停著一部計程車
載著我飛快穿越朱紅色的平戶大橋
終能於晚上10點鐘入住旅館

細心的針尾小姐事先打點
旅館將我訂的房間升級到頂樓的寬敞和洋式雙人房
隔天一早起床拉開窗簾
只見整面窗的海景
坐落山頭的平戶城在朝陽下閃閃發光

哈囉平戶
初次見面!

我的平戶窗景

 

 

 

 

 

 

 

 

 

 

 

 

 

 

 

18 十一月, 2018 Posted by | 2018 長崎, 親愛的朋友們, 四季, 家書, 旅行, 日本, 主內家書 | 1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