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ning's Blog

微笑、靜默、祈禱、愛—許書寧的分享部落格

艾殷卡陵—-兩位母親的相遇

耶路撒冷西郊的寧靜小村莊:艾殷卡陵

今天
教會紀念兩位母親的相遇

十五歲的小女孩瑪利亞接受天使的祝福
因著信德柔順地願意天主的話成就於己身後
便匆匆起身
前往位於猶大山區的一座城
去見自己的親戚依撒伯爾(司祭匝加利亞的妻子)
因為
天使曾這樣告訴她:

「看,妳的親戚依撒伯爾,
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
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

瑪利亞與依撒伯爾相遇的「猶大山城」
傳統中被認定為耶路撒冷西郊的小村莊艾殷卡陵(Ain Karem)
根據路加福音的描述
瑪利亞一進到匝加利亞家
就給依撒伯爾請安
而屋子裡的依撒伯爾一聽見瑪利亞請安的聲音
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

為「聖地感恩禮典」中文版(思高中心印製)畫的插圖

因此
表面上看來是兩個女人的相遇
事實上卻是兩位「母親」的相遇
若真要說得更明白一點
其實是兩個胎兒的相遇:
依撒伯爾胎中的若翰歡喜見到瑪利亞胎中的天主子耶穌

充滿聖神的依撒伯爾於無比的歡喜中
祝福了表親瑪利亞:
「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
是有福的。」
同樣歡喜的瑪利亞則謙遜地低下頭
道出一首極美麗的「謝主曲」(Magnificat)

「我的靈魂頌揚天主,
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我的救主
因為他垂顧了他婢女的卑微,
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

在那之後
瑪利亞與胎中的耶穌就在依撒伯爾家住了三個月
與他們全家分享天主的祝福之後
才又返回自己的家中

如同舊約撒慕爾記中的描述
上主的約櫃先在敖貝得厄東的家中停留了三個月
大大祝福了他們全家之後
才被迎回本家達味城

就這樣
新約的約櫃瑪利亞
於腹中懷抱著生命之糧、天主聖言、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耶穌
在純然的相信中
結束了兩位母親、兩個胎兒的會面
開始靜靜地走向下一步必經的旅程……

.

艾殷卡陵聖堂內美麗的馬賽克地磚

.

.

.

31 五月, 2011 Posted by | 2009以色列朝聖之旅, 我的作品, 主內家書, 今天是甚麼日子 | 發表留言

幸福的秘訣

颱風來了
宛如在海面不停旋轉的芭蕾舞孃
從我的第一個故鄉台灣
緩緩地跨海
來到我的第二個故鄉日本

今天的彌撒後
不如往常四處得見奔跑尖叫的小朋友
原來氣象局剛發佈颱風警報
主日學因此暫停一次
所有小朋友都被父母匆匆帶回家

小慶乃沒有玩伴
只好緊緊纏著我不放
將冷冰冰的手指放在我的脖子上假裝「蚊子叮人」
然後模仿著微妙微翹的嗡嗡聲
自己一個人笑得前仰後翻
只可惜
沒玩兩下就被媽媽帶回家了

聖母月的聖體降福儀式結束後
我撐著傘慢慢走向車站
風雨變得越來越大
我甚至感覺只要墊起腳尖
就能像保母包萍一般隨風飛去
真是奇妙

取自我的第三本包萍系列:『瑪麗.包萍的神祕禮物』書中插圖

還沒走到車站
褲管與鞋襪早已濕透
素色的上衣也被濺上點點雨斑
看起來簡直就像一件斑點花襯衫

全身濕透的確不舒服
被風吹得走一步退兩步也的確叫人洩氣
那些外在環境造成的不適
相當容易變成抱怨與生氣的理由
但是
我們卻也可以選擇不生氣

我想起了越南阮文順主教的祈禱集「希望之道」(希望の道ー牢獄からの福音)
書中蒐集了1001封極短的信件
都是在阮主教被軟禁於獄中的那十三年間
偷偷蒐集鉛筆頭與破碎紙片寫成
然後秘密寄出去鼓勵教友的「小小祈禱」

日本鮑思高社出版的「希望之道」

 

我相當喜歡其中的第三十七篇:

當天主希望下雨時,你也希望嗎?
當天主希望放晴時,你也希望嗎?
當天主願意萬事順遂時,你也願意嗎?
當天主願意事態艱難時,你也願意嗎?
當你正在忍受痛苦時,如果天主願意你就那樣忍受下去,你能夠接受嗎?

幸福的秘訣就在於此。
幸福,其實就是與天主抱持著同樣的心。

與大家分享這個「幸福的秘訣」

願意幸福嗎?
願意與天主分享同一顆心嗎?

.

.

.

.

29 五月, 2011 Posted by | 家書, 愛看書, 我的作品, 日本, 主內家書 | 4 則迴響

為孩子寫詩時的「三不」

刊登於5/27國語日報的「漫談兒童文學」專欄中
林良伯伯談的是『淺語有味的兒童詩』

林伯伯相當風趣地提到
當一個詩人在為孩子寫詩時
最需要避免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
是避免使用過度深奧的文字
才不會讓孩子們「讀難曉」

第二件事
是應該避免在純真孩子的讀物中
「不當傾訴」那些「人生無常」的感嘆

第三件事
就是不要「炫學」
謙遜得宛如孩子的林伯伯說
對於正在享有閱讀驚喜的孩子
不要無端使出「知識的力量」
因為那只會造成孩子的困擾

真有意思
也真不容易

我一向覺得
要用深奧的語言去解釋深奧的事情並不困難
然而
若想將一件深奧的事
用人人都能懂的淺顯語言解釋出來
才是真功力!
才是真正的「淺語的藝術」

在這一方面
我想自己才剛上路
還有待經驗與年歲的琢磨

這次配的插圖
我選擇表達的是「兒童文學家的姿態」
就如同林伯伯說的:
不過度深奧、避免不當傾訴、不炫學
因此
我讓畫中的大人跪趴在地上
與小孩子用同樣的視線看世界

至於「蝸牛賽跑」
則是取自我自己的童年經驗

小時候大姑媽家門前有片小小的甘蔗田
還有一條長滿小草的清澈水溝
晴天可以捉蜻蜓捉螳螂捉金龜子捉「被咬到會很痛」的大紅螞蟻
雨天則有滿地黏答答的大蝸牛
隨時供我們拿來「賽跑」
(雖然牠們本人相當不樂意
總是毫無運動精神地擅自離開軌道)

大姑媽家門庭是我們三姊妹的第一本「自然生物課本」
總有數也數不清的新奇發現
雖然現在甘蔗田早已變成房子
小水溝也被填滿
但是有些東西卻不會因為形體不再而消逝

童年如是
記憶如是
快樂如是

.

.

.

.

28 五月, 2011 Posted by | 「漫談兒童文學」專欄(文‧林良 / 圖‧許書寧), 國語日報, 家書, 心愛的台灣, 我的作品 | 4 則迴響

岩崎奶奶的花園

岩崎奶奶家迷人的庭院一隅

岩崎奶奶家小小的前庭與小小的後院
是足以玩耍上老半天的秘密花園

能夠那樣自由自在地與土地相處
實在是件很幸福的事
尤其是對我這個從小在鄉下長大的孩子而言
那種梅雨打在泥地上所散發出的濃濃濕氣
與隨時可以拉開落地窗
換上橡膠拖鞋
啪搭啪搭地出去摘兩片新鮮的檸檬草與薄荷葉
進來對著滾水喝香草茶的自然環境
比起坐落於都心之高層豪宅窗戶望出去的百萬夜景
還來得奢侈
還來得貼近心靈

滿室芬芳的新鮮檸檬草茶

下午聖母軍聚會結束後
我到岩崎奶奶家坐了一下
我們聊的無非是一些與小花小草小鳥有關的話題
那樣的談話乍聽之下無足輕重
莫關緊要
實際上卻是宛如滋養生活的清凜山泉
又像緊湊節奏間的一個小小休止符
不可或缺

回家前
岩崎奶奶拿了把大剪刀
喀擦喀擦地裁下三個盛開的「甘茶」枝枒
要我帶回去

用牛皮紙包裹的「甘茶」枝枒

「甘茶」長得與「紫陽花」(繡球花)很像
屬性也是「親戚級」的
因此
隨著根部所在的泥土酸鹼度差異
開出來的花朵顏色也變化多端
美麗非常
感覺實在像極了冰涼沁口的夏季和果子
賞心悅目

有的花朵藍中帶青

有的花朵粉中帶紅

有些花朵則猶疑不定、難以取捨。她們紅也取一點、青也取一點,變成打了腮紅的亮紫色

「從前,我母親總會摘下甘茶的葉子,」
岩崎奶奶回憶說:
「蒸熟並捻揉乾燥後,
煎焙成芬芳的茶葉泡給我們喝。
新鮮的茶中帶著一份難以言喻的甘甜,
所以才會有『甘茶』這名字吧。」

我相當喜歡聽岩崎奶奶說這類小時候的故事
就如同所有小孩子關心的重點
故事中也經常出現「吃的東西」「喝的東西」
那些竹皮羊羹、山薯天婦羅、木芽素麵……等料理
在童年記憶的純真與已逝歲月的調味之下
每一樣聽起來都像絕世珍饈一般
叫人嚮往不已

進駐佐藤家的美麗「甘茶」

就這樣
我從秘密花園帶出三枝穿戴了滿身水珠
用牛皮紙細細包裹的「甘茶花」
回到位於出來島的家中

不為煎焙
也不為品嘗
只為了一段我不曾有機會踏入的美好童年回憶
與一位善於分享老奶奶的年輕心靈

甘茶的花瓣,溫柔輕盈得像剛破蛹而出的蝴蝶翅膀

.

.

.

27 五月, 2011 Posted by | 親愛的朋友們, 四季, 家書, 日本, 主內家書 | 發表留言

多出來的小動作

日本星巴克的「咖啡豆集點卡」

在三宮某家星巴克買咖啡豆時
有著親切笑容的店員將豆子裝在紙袋中遞給我
一邊問:
「巴里那款豆子味道如何?還喜歡嗎?」

我愣了一下
但是馬上會意
明白這位細心的店員之所以這樣說
一定是因為看過了我的「咖啡豆履歷」

.

日本星巴克為了鼓勵大家喝咖啡
不停推出集點制度的「咖啡豆卡」
只要購買咖啡豆就能集點
依照點數的多寡又可以交換新鮮的咖啡豆
算是一種相輔相成的促銷制度

這張咖啡豆卡的好處不只是集點
還可以為客人購買的豆子種類、磨豆方式做記錄
因此
三宮那位店員在為我準備豆子的同時
也細心地注意到我上次購買的是新款咖啡豆「巴里」
因此詢問喝完的感想

「很好喝!我很喜歡!」
我高興地回答
然後
我們之間因此有了一番對於印尼咖啡豆的品嚐心得交換

我的「咖啡豆履歷」

我很喜歡那位店員的積極
因為當我在大阪與倫敦的星巴克工作時
同樣也會與顧客做出那樣的互動
日本的社員教育是很徹底的
我們不僅要將店內的事務背得滾瓜爛熟
還必須時時站在客人的立場看事情
並不斷充實自己的咖啡知識
好能提供更叫人滿意的服務

因為
一個看來不起眼的小動作
卻能將「只介意單次的購買行動」
昇華為「真的關心客人的需求」

然而
隨著國情不同
同一家企業的教育方式竟然天壤地別
當我在倫敦的星巴克工作時
不只一次聽見同事與客人的對話而大吃一驚:

「這款豆子好喝嗎?」客人問:「喝起來是甚麼味道?」
「不知道」同事竟然說:「我不喝咖啡。」

最叫我瞠目結舌的是
客人竟然也不生氣
很寬容地接受了「沒辦法,誰叫他不喝咖啡呢?」的想法
所以那樣的溝通方式倒也和和氣氣
沒有甚麼不滿

在倫敦的人口中
外國人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我想
應該就是因為那五彩繽紛的多樣性
讓人們的包容力因此增加了吧

那樣的國情與民族性
和單一民族的日本比較起來差異甚遠
卻沒有誰好誰壞
都是好的
都是自然的

大阪星巴克時代的我

.

不過話說回來
那樣一個「多出來的小動作」畢竟還是帶來陣陣溫暖
叫人心懷感謝
並忍不住微笑啊

.

.

.

26 五月, 2011 Posted by | 倫敦, 家書, 快樂的每一天, 日本 | 發表留言

老鼠保母奮鬥記

親愛的莎莉老師

曾經有一段時間
我當過「歐莉」的保母
「歐莉」……
是莎莉的小老鼠

在英國的那一年
我和莎莉老師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當時
她有一隻非常可愛的黃金鼠「歐莉」
而那名字本身的由來也非常「英國」
竟是從狄更斯著名的小說「孤雛淚」(Oliver Twist)而來的!

因為每到吃飯時間
「歐莉」總會眼神迷茫地高舉雙手
露出一臉無辜的表情
以候選人登門拜票的姿態與氣勢
不停拱手拜託拜託拜託
那副模樣總讓莎莉大笑不已
她因此想起狄更斯書中的孤兒奧利佛
鼓起勇氣詢問是否能再多要一點食物的樣子

Please, sir, Can I have some more?

1837年版本孤雛淚的插圖(繪者:George Cruikshank)

.

從那天起
小老鼠的名字就變成了「歐莉」(Olli)

.

2005年聖誕節
莎莉要回鄉下和父母過節
問我願不願意暫時當「歐莉」的保母
於是
將近一個星期的時間
「歐莉」成了我們家的臨時房客

我和「歐莉」相處得和樂融融
雖然每到吃飯時間
她總會非常狡詐又熟練地演出拿手絕活
裝出一副好像餓了三個月的樣子
好像如果不能及時啃個葵花子當下午茶
就要前胸貼後背地乾枯倒地一般

淚眼汪汪,永遠吃不飽的「歐莉」

那種業餘演技總讓我非常生氣
因為「歐莉」明明才眉開眼笑地和我分吃了一根香蕉
又抹臉又喳嘴地吞了一小塊蘋果
灌氣球似地從接嘴狂飲作樂了一番
竟敢又拼命裝出「Please, sir, Can I have some more?」的無賴模樣

和「歐莉」相處了一個星期後
我不禁開始懷疑
究竟是黃金鼠的記憶特別差
讓她渾然忘卻自己剛剛吃過東西?
還是黃金鼠的腦筋特別好
知道要這樣做才能酒足飯飽?

總之
當小老鼠「歐莉」保母的經驗
真是我旅英生活中最奇妙的回憶之一

我和「歐莉」你一口,我一口地分吃香蕉

.

隔年春天
「歐莉」過世了
(我那時才驚覺原來「歐莉」早已上了年紀
算是一隻老奶奶鼠了)
莎莉將她偷偷埋在學校二樓的花園陽台裡
並於某天清晨帶著我去看

「我只告訴妳一個人」
莎莉靜靜地說:
「『歐莉』就睡在這朵花下面。」

我相信
那個老是吃不飽的「歐莉」
現在一定已經化為泥土
更化為小花小草的養分
以另外一種方式
另外一種樣貌
妝點著那座美麗的小陽台吧

因為
不管生前或死後
「歐莉」永遠是個讓人忍不住微笑的存在呢!

.

.

.

25 五月, 2011 Posted by | 親愛的英國, 親愛的朋友們, 家書 | 4 則迴響

中野神父的「像不像」

剛出爐的蘆屋堂訊「微風号」封面

.

蘆屋天主堂的堂訊「微風号」(プネウマ)出刊囉!
(プネウマ=希臘文Πνεύμα,意指「聖神」、「氣」、「風」)
在這一期復活節特刊中
刊登了一幅我的作品:
中野神父與小孩子

今年四月七日
是蘆屋本堂中野正勝神父進鐸三十八年紀念日
笑咪咪的中野神父一向受到堂區小朋友們熱烈的歡迎
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
當然由小朋友代表教友們於彌撒後獻花

當天的氣氛很溫馨
叫我們也津津樂道了許久
然而過沒幾天
負責編輯「微風号」的朋友忽然傳給我一封欲哭無淚的信

「照相照壞啦!
沒有一張可用的照片
請書寧幫忙救個火吧!
能不能為堂訊畫一張進鐸紀念的插圖呢?」

.

我為「微風号」畫的插圖

這就是這幅圖畫誕生的原因

我畫完之後
先拿到聖母軍集會上給奶奶朋友們看
大家的反應都很驚人
叫我笑到肚子痛

因為
那群可愛的奶奶朋友們似乎完全對「寫意」視而不見
啾啾評論的重點
就只關注於「像不像」

「啊!圓滾滾!神父圓滾滾!」
「神父畫得太胖了吧!雖然很像……」
「小朋友的表情真可愛!」
「上次送的花束有這麼大把嗎?」

.

到最後
甚至出現這樣「精準」的觀察:

「我覺得……神父的頭髮好像沒那麼多……」

不過
中野神父本人倒是毫不介意
原是性情中人的他對於自己的畫像滿意非常
看到之後
一直笑咪咪、咪咪笑個不停呢!

.

.

.

.

24 五月, 2011 Posted by | 家書, 我的作品, 日本, 主內家書 | 2 則迴響

初夏的京都散策(六)

結束川畔的散步後
我全身暖呼呼地離開楊柳們居住的低地
轉進一條名叫「龍馬通」的小商店街
準備到「河童的國度」休息一下

宇治伏見地區出好水
因此這裡盛產美味的日本酒與茶葉
所以呢
就如同「宇治」已成了好茶的代名詞
「伏見」這個字眼
也讓人一看見就垂涎欲滴地想起純淨甘美的清酒
許多聞名全國的酒藏
如「月桂冠」與「黃櫻」
都出於這個京都南端的小城鎮

「龍馬通」迷人的老茶舖

其中
「黃櫻」因為自從昭和三十年(西元1955年)起
就用清水崑先生畫的「河童」做招牌人物
(清水先生的河童系列後來由畫家小島功先生繼承,直到現在)
「河童」自然成了「黃櫻酒」的代表
黃櫻酒藏附設的博物館與販賣店
因此有了個相當可愛的名字:
「河童的國度」

黃櫻酒藏附設的「河童的國度」

我在「河童的國度」買了一個又香又濃的抹茶霜淇淋
坐在黃櫻酒藏寬廣的中庭長椅上
一邊仰頭看著沙沙作響的樹葉
一邊快樂非凡地將它吃了下去

中庭是安靜的
除了我以外
就只有一位坐在板桌邊的先生
他穿著西裝打著領帶
看起來像是個忙裡偷閒的上班族
只見他時而輕敲桌面上的電腦鍵盤
時而停下手來啜飲一口金黃色的啤酒
看起來既舒適又悠閒

差不多和我一樣既舒適又悠閒……

於是呢
那個美味非凡的抹茶霜淇淋
就為這次的「初夏的京都散策」
畫下了一個不能再完美的句點

河童國的抹茶霜淇淋

感謝天主
讓我擁有這麼平凡又特別的一天!

在「這一天」裡
沒有啟示沒有教訓
沒有得失也沒有利弊
它就只是眾多天中的「一天」而已
但是
卻也和眾多天中的「其他天」一樣
獨一無二

(完)

.

.

.

.

23 五月, 2011 Posted by | 四季, 家書, 旅行, 日本, 主內家書 | 2 則迴響

初夏的京都散策(五)

停泊於宇治清流上的運米船

離開出町柳後
我搭乘京阪電車一路貫穿京都市南下
來到「中書島」
以宇治抹茶與清流酒藏聞名的伏見地區

第一次造訪宇治伏見
是好多年前與繪本學校的金田老師一起來的
那時是櫻花剛謝、柳樹正發嫩芽的季節
我倆頂著大太陽
不顧形象地蹲在宇治川支流的楊柳岸邊
翻找草叢中剛發芽的嫩山菜「土筆」(つくし)
那副模樣
應該像極了法國人用來尋找林間松露的小胖豬……

土筆的生態有點像螢火蟲
只喜歡長在乾淨清澈的水邊
那些小嫩芽雖然有著難以去除的澀味渣質
只要調理得當
卻能成為叫人心動的桌上美味
我曾經用來炸過天婦羅也炒過滑蛋
每一口都帶著春天的香氣與夏天的滋味

楊柳,清流,與沿岸的酒藏,是中書島的「景色」

總之
在那之後
我便愛上了這個有水有楊柳
有歷史有人情
有微風有運米古木船
有白璧酒藏又有茗茶的可愛地方
雖不至於年年造訪
卻總是放在心上
有機會就去走走

這回來的時機雖然趕不上「採收竹筆」
卻迎上了陣陣乾爽宜人的楊柳風
川邊綠意盎然
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太陽與泥水相親相愛的氣味
沿著滿是垂楊的石頭小徑走上一遭
雖然出了一身汗
倒也覺得舒適清爽

極為奢侈的散步小徑

實物的水中倒影像極了莫內的畫筆。

川邊有一座安靜的小神社
至於它叫甚麼名字?
敬拜的又是哪一位神明?
我就完全記不得了
唯一記得的
只是那庭院中的一片安靜與綠意
圓餅般的石片鋪成的小路
偶爾飛過的鴿子與落葉
以及一座紙燈籠中的小小地藏石像

一片幽靜的神社境內

因為
那個石像完全不像一般常見的地藏菩薩
不但沒有一臉嚴肅的表情
反而像個嬰孩般笑咪咪
咪咪笑
叫人看了實在忍不住開心呢!

(待續)

.

這個可愛的石像有個極相襯的名字:「酒窩地藏」

.

.

.

22 五月, 2011 Posted by | 四季, 家書, 旅行, 日本 | 發表留言

初夏的京都散策(四)

小花的顏色配上歷史悠久的老房子木板牆,多麼好看!

「離開高野天主堂後,我就繼續往南走到『出町柳』站。」
當我對岩崎奶奶描述自己的散步之旅時
卻得到一聲意想不到的驚呼
「甚麼?妳竟然走了那樣遠的路!」

後來想想
自己在午後艷陽下所走的那段彎彎曲曲的路
就距離而言好像真的有點長
只不過
在走的當下
我卻一點兒也感覺不到它的長度

為甚麼呢?
究竟是那些寧靜美好的小巷弄幫的忙?
還是輕拂柳樹梢的川畔微風帶來的好心情?
讓我忘卻漫漫長路的疲憊
只一心享受路程的美好?

高野川畔清爽宜人的散步道

一路走來
舉目所見的風景是如此地迷人
那樣的美感是安靜的
更是完全屬於日常生活的
既不浩大磅礡
也不轟轟烈烈

那樣的美
不像是滿桌漫無邊際的滿漢全席
卻更像一碗夏日午後冰涼的花生豆花
由戴著斗笠的老先生踩著腳凳
拖著木頭推車沿街販賣

饞嘴的孩子一聽見熟悉的鈴鐺聲
便捧著缺了角的瓷碗公飛奔而出
在亮晃晃的大太陽下耐心等候

因此
我這個做孩子的
也就單純底享受那股單純的快樂

不知為甚麼
在那個初夏的午後
當我走在京都郊區安靜的住宅區時
憶起的竟是外婆家前面那條彎曲狹窄的「西勢街」
以及小小的自己在那裏得到的大大滿足

真的很奇妙

讓我想起「外婆家」的小房子一角

這座可愛的民房,看起來真像用剛蒸好的狀元糕,層層疊疊地堆積木

小德蘭曾說:
「我深知快樂是隱藏在心底的,
與外在的環境無關;
牢獄與皇宮,
本無殊異。」

我真喜歡那樣的說法!

快樂,是不抱怨自己的不足
快樂,是不批判他人的富足
快樂,是品嘗自己被賦予的每時每刻
快樂,是心懷感謝

願我們都在快樂中
快樂也都在我們內!

(待續)

.

.

.

21 五月, 2011 Posted by | 四季, 家書, 旅行, 日本, 主內家書 | 發表留言